EN

LittleCheeseCake MoneySense

一家人的保险配置分享

January 6, 2024 | 保险

又到了年度续保的肉疼时间了。整理保单时想,聊了这么多关于保险的话题,不如直接分享我家的保险配置原则和策略。就像Morgan Housel在The Psychology of Money最后一章Confessions里直接公开自己的理财策略。

确定购买的优先级

通过和保险经纪的沟通了解,以及自己的一些调研和亲身经历,我总结了对于我自己适用的简单三点基本的原则:

  • 医疗保险是最基本的保障
  • 优先保障家庭收入支柱
  • 买定投余

个人保障型保险购买的具体原则记录在下面的表里。关于如何购买保险,我写过一篇新加坡政府教你怎么买保险的博客。通过学习新加坡政府给居民配置保险的原则——出生配置住院险;开始工作配置人寿;30岁开始配置长期照顾险;重疾和意外不强制。我们自己的保险也应该这样安排优先级。

其他保障型保险可以根据家庭情况来定

  • 车险
  • 房屋险
  • 女佣险
  • 旅游险
  • 孕期险

查漏补缺

根据上面的优先级,我制作了一个保险记录矩阵表格(点击下载表格),把对应的保障类型和配置的具体保险填在表格里,包括保费和保额。这样检查是否有遗漏,同时计算保费和保额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其中黄色提示是指可以用CPF还(全部或部分)保费。

另外一个表格我记录了家庭的所有保险细则,可以快速的查看保单细节,缴费时间等。这个表格的格式参考了我的保险经纪,负责的保险经纪应该为客户做保单管理。我自己做所有规划的原因是我的保险配置在不同时期调整,有不同的保险经纪管理,我没有找到佣金销售制度下单一理财顾问可以帮我管理所有保单的方案。不过这个整理和学习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今年趁机让保险经纪把Wholelife调整了下,去掉了所有CI rider。考虑到断保还是有沉没成本,长期还能有个3%到4%的收益,就当一个低风险投资了。

因为最近买房先生是单人贷款,我又劝他加了一个到65岁500K的term。他刚把之前保险公司出错重复入保的term的问题解决,又立马买了一个新的。但是相比之前60岁的term,新的65岁同保额的term反而便宜。其实随着平均寿命延长,保险普及率提升,保险公司成本降低,term life保费一直有下降趋势。

先生ISTJ,卷王一个。他一直觉得他的职业生涯会很长,没有提前退休的打算。我是INPF,天生就爱躺平,不想使劲卷了,做好了慢慢收入降级的准备。长期来说先生会越来越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他的人寿保额更高。因为我家有癌症史,我加了一个cancer term。给小朋友和老人买了基本意外险和住院险。小朋友加了一个重疾,恰好买在他第二次川崎病之前,也是不幸中的万幸。父母的住院险保费较高,但各有1600+可以用我的medisave支付。

保费有多少呢?除去CPF覆盖部分,每月的保费开支1400多。这里没有计算Wholelife现金价值的部分,因为部分就当做低风险投资了。父母的住院险其实占了很大比重,但是我觉得非常必要。如果只是一家三口的小家庭,每月保险1000以下覆盖会非常充足全面了。

个人观点

因为自己关于保险报销的各种经历,我的家庭在保障类保险的配置是偏高的(over insured),并且有些保险配置并不是最高性价比。虽然理性告诉我们:保险配置的原则就是以最少的钱配置到最合理的保障。但是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中的挑战我总结来有几点:

  1. 保险是长期承诺,有很大沉没成本

我相信很多人在年轻时,因为缺乏金融素养,都或多或少的踩一些保险的坑(我的保险维权故事)。而很多保险产品是长期承诺,退保有较大的沉没成本:比如储蓄险,退保有很高的罚金,还有住院险,如果年轻时购买,后来有了既有身体状况,更换保险公司有不能入保的风险。这样我们转换产品的成本就非常高。这一点我毫不避讳的谴责保险行业佣金驱动销售至上的行业文化——很多所谓的理财顾问并没有对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而是销售产品而已,甚至基本的售后服务后都不能保证。政府通过一系列努力在提高大众金融素养(CompareFirst, MoneySense, CPF),这也是我认真写理财博客的一个初衷,只有社会大众的金融素养整体提高了才能促使保险行业更加规范。

  1. 保险中“人”的因素很难衡量价值

虽然我认可电子化平台的高效和透明度,但是在保险报销的过程中,我知道了服务的重要。在自己储备了一定的理财知识又遇到了相对靠谱的保险经纪之后,我们建立了良好销售和客户的关系——她不需要向我推销,因为我已经了解了保险的必要性,我也坦诚表达我对不合理的保险配置的看法。好的保险经纪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甚至情绪价值,在考虑保险费用的时候,“人”的因素就比较难定价了,特别是在佣金销售制度下的保险服务。

  1. 人生充满不确定性

虽然有一些保险配置指南告诉我们人寿保险多少合适,重疾最好能配置到几年的收入替代等等。但是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的收入能力、家庭的组成都在变化,生活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意外或者惊喜,很难做精确的计算。比如这几年我们家庭收入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而疫情的关系我们开始三世同堂的家庭生活,之前的保险配置就明显不够。而因为家人连续生病,我对于健康类的保障有了更多心理上依赖,所以在重疾保险上给了额外的预算,选择了比较贵但是保障非常全面的产品。

但有一个原则,我觉得从我们开始配置保险就应该遵守:对于保障类保险,不追求回报率,也不计算概率,仅仅是根据需求和预算来配置。教育金、养老金、其他储蓄和投资,和保障类分开计划,把这类投资保险产品和其他各种投资理财方式横向对比再来抉择。我写过一篇拆解101连投险的文章,其中的具体数字不一定准确,结论也因个人偏好而不同,但是我认为我努力在传达一个正确客观看待投资型保险产品的态度。

免责声明: 这个博客中的内容仅供信息参考,不旨在提供个人财务建议。请在进行尽职调查后做出您的财务决策。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