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白先勇的《台北人》来到台北。这是几十年之后的台北了,那些让人悲悯让人恸心的故事,现在也只是纸墨之间的故事而已。而正好,本地电视台还在热播改编自《一把青》的电视剧。诚品书店里《台北人》被放上了推荐书架,封面上套着电视剧《一把青》的剧照。同样的故事,一代代被不同的方式演绎。
《一把青》讲诉了少女朱青和飞行员爱人在战乱中的凄美爱情。故事开始在硝烟四起的南京,战火拆散了新婚的恋人,出征的飞行员从此杳无音讯。多年过去了,曾经为爱癫狂的青涩少女在台北眷村竟以一副出人意料的轻浮模样出现,转变如此巨大却不露痕迹。《台北人》中尽是这样的故事,越读越觉得情绪压抑。白先勇只讲故事不抒情。故事中人物命运在时代巨变中的流转,从故乡到他乡,那些乡音不改的愁思,那些再等也不等的团聚,悬在故事戛然而止的结尾,像悬在读故事的人心里的石头,总也落不下去。
龙应台的文风就不一样了,波涛汹涌如洪水般的大段抒情是她的拿手。以她的原话是“想借以文学的温热,让大众直面历史”——这对我这种对纯粹历史书完全不能下咽的人颇有效果。飞机上用kindle开始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这本书争议挺大,针对她书中描述的历史真实性有很多质疑声,还有一部分资料引用不当遭到了抄袭的指控,并且因为政治话题过于敏感,国内正规渠道购买不到的。而抛开这些,书中前三分之一从母亲“美君”逃难台湾讲起的小人物故事,足以让人洒几滴动情的眼泪。国家兴衰,天下兴亡,历史更迭这些大事件,投射到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是一个个相似又不尽相同的家族颠沛流离,战火中挣扎求生的辛酸故事。
而这些故事,真的不仅仅是故事而已。初到台北,我们便被邀请到了太石表哥家。他们表兄弟俩的父辈,就是在那个战火年代被迫分隔海峡两岸。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有了几次重聚的机会。在地铁出口等表哥时,我开玩笑的问太石:这么多年不见,能认出你表哥来么,认错了多尴尬。但是基因真是绝不会骗人的东西,我一眼就认了出来——他们表兄弟还真是神似呀。在表哥家聊到了很晚,老人的离去,后辈的成长,一个家在时代中的变迁,都在他们的闲话家常中娓娓道出。
在台北的街道走一走,看一看那些以熟悉城市名命名的街,再听听台北人的故事,突然觉得龙应台的这句话是多么贴切:
台北城就是一张摊开的中国地图,你要是敢开口问,一个台北人背后就是一个波澜涌动的时代传记。
from: 台湾游记